2013/11/30

「我一直深愛著你」


火影忍者第559集的標題如是
宇智波鼬是佐助的哥哥,為了保護弟弟,用他自以為是的方法來保護他,後來死後復活,看到佐助的情況,在穢土轉生解術後,在他即將魂飛魄散前,他用覺悟後的話向佐助懺悔,他不該以為在保護他,卻疏遠他;他不該以為在保護他,卻不當他一回事。

愛,是覺悟前及覺悟後不變的真理之一。愛的定義唯一是消融自我,不具有此定義的任何想法或行為,或者有著違反消融自我、堅強我執的想法或行為,都不是愛,或者只是變質的愛。當然變質的愛已不能再稱之為愛了。
一個媽媽說她很愛小孩,但她卻毒打小孩成傷,原因是小孩又偷又騙,為了教育他,所以狠打他。愛不會導致媽媽打傷小孩,只有在個人因瞋才會打傷他人,瞋的出現最多出現在現況違反了個人的價值觀或期望。因瞋的出現,愛不再存在,媽媽在打小孩的當下只有瞋沒有愛。
什麼樣的行為才是愛?問這種問題的人,是強烈地認定有所謂的善的、對的、好的、正的戒律或道德。只有人在覺悟後,只有人心中不存在任何價值觀,愛即會泉湧而出,純淨無瑕。

2013/11/25

改善土壤的秘訣


最近送椰子殼給我的椰子大盤說,有人在網路上宣揚椰纖的好處,所以好像有人開始在搶椰殼了,我回說應該是我在宣揚吧,雖然也沒什麼宣揚的。
在鋪了幾個月椰纖的土,翻開後看到的土,原先是乾了就硬濕了就黏的黏土,變成黑色鬆軟的土,這只是覆蓋而已,並不是混合入土。
我大膽的假設是,改善土壤的重點在微生物,培育微生物的重點在保濕,而椰纖是極好保濕的介質。我試過打好的椰纖鋪在水泥地上想晒乾,晒了四天仍有部分有點水份的樣子。

2013/11/24

如果單身 孤老一人怎麼生活?


標題本身就點出了問題的重點,解決方向自然要從重點入手
最近興起的話題多元成家,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向。
單身,自然是自我設限自己與他人的界限,在長期傳統價值觀的控制下,己身所從出及從己身所出者,才是有關係的人,只有認定血緣是唯一的必然關係。後來在法 律的強力規範下,沒有關係的不同性別者,可以經由一定程序成為有關係的。問題來了,為什麼只認定只有不同性別的無血緣者才能成為唯一被法律保障的有關係 者?有關係者不能是同性者?有關係者不能是無性交需求的情感相繫者?有關係者不能是一群人、互助互愛互相扶持者?
自始就自挖陷阱來造成很多人於年老時成為孤單一人,何不就把此陷阱拿掉,創造一個能互助互愛互相扶持的群體,由群體來保護個人,由群體來創造體的利益!

2013/11/23

多元成家與性解放


最近多元成家的觀念興起,反對者有人提出了這種觀念將導至性解放
性解放是什麼觀念?反對性解放就是道學之士來自於自以為是擇善固執的價值觀
當然一般人不把修行當一回事,或信仰某宗教就是心靈的提昇,而這一切只是胡扯。同樣的,提倡戒律與道德也只是胡扯,因為如本人所言,人的問題只是人心的問題,人心的問題必需用自心的覺悟來解決,用外來的規範來止惡來行善只是自尋死路
那麼有幾個人有能力來覺此悟?

2013/11/19

戒律與道德


為了讓修行路更好走,為了解決一些人的問題,有識之士或偉大上師創造了戒律和道德,來幫助來解決這些人的問題。
神通最大的問題在於它解決了一些人的問題或滿足了人的一些欲望,讓人自以為有所提昇,而忘了真正的目標。同理於戒律和道德,它們的效果也不差,它也解決了 一些人的問題或滿足了人的一些欲望,同樣的它們也讓人忘了身而為人的真正目的和前進路上真正要追求的目標。戒律和道德也像神通一般,創造了自以為高人一等 的階級,強大了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地位。
有些人很喜歡轉貼一些看起來言之有物的文章,有些只是垃圾,有些確實有點內涵。而這些有點內涵的文章,只輕輕地點了問題,只輕輕地提出一個小小的解決方向 或方法,確實有用,但如同戒律與道德的效果,這些文章並沒有發人深省,甚至讓人迷失於「好道理」或「好方法」的路上,同樣地也讓人忘了身而為人的真正目的 和前進路上真正要追求的目標。

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


本週的火影忍者,說明了宇智波一族的兩大禁術由來。
伊邪那岐可以創造新的現實,讓舊的不利的現實消失,從失敗者變成功者,成為最強大的術。因術的強大,讓施術者自以為天下無敵,變得自大不可一世,為了打敗伊邪那岐,有人創造了伊邪那美來打敗之。
伊邪那美是創造一個輪迴,讓伊邪那岐的施術者,從改變了的成功現實拉回到未成功前的時刻,不斷的輪迴,讓所謂的成功變成是一件夢幻的泡影。而伊邪那美的留了一個解脫輪迴的機會,當受術者能接受自我的無知與無能,了解自我的自大與自以為是,就可以解術回到現實。
神通神蹟就是伊邪那岐,讓人自以為是,讓人變得自大,而走入邪道。只有認清自我的無知與無能,接受自己的種種缺點,才有改進的可能,才有解脫的一天。
人活在這個娑婆世界,就像宇智波的兩大禁術要表現的,只是要人類認清自己,就可以解脫。

2013/11/14

崇拜神蹟追求神通

人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不順遂、不如意、所求不得等等苦,而造成這樣情況是因為人的無能,所以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因為認為苦是自己無能造成的,常會想如果自己是超人、天神、佛菩薩等,不僅自己所求皆得,也可以造福他人。
所以世界上充斥各種神蹟來吸引人信仰,經典充斥各種神通吸引人追求,來滿足人們以為原因是人的無能、只要變的無所不能,就沒有苦,就解脫了。
苦因,如本人提出的,人的問題只有人心的問題,一切的苦皆起因於人心認定如何如何,而不願改變自己的想法,不願接受現實,也不思自己能力下的可為範圍;或是自我設限,心中認為事實是如何,已無可改變無可挽回。這都是人心自以為是造成的,只要放下成見,這苦就消失了。
大部分的人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人的問題只是人心的問題,因此修行上大部分的人都在修神通神力神變,或信仰上追求神蹟最強的宗教,全都走入死胡同。

2013/11/11

因緣和合與轉世


因緣和合如字面上的意思,有因有緣而有結果。
火的因,比如有木柴和氧為因,加上足夠的熱度為緣,結果生出火。火不是實體,只有木柴和氧是實體。
生命的的因緣和合,因為三維空間的存有(身體)和三維時間的存有(靈),加上足夠的緣,而產生生命現象。因此生命現象非實體,但存有本身為實體。
某人名A,因緣和合誕生於世,死後肉體化為土,靈不知何蹤,過數十年後有B自稱為A的轉世。先回到火,同一把木柴和同一批氧所因緣和合出來的火,也許我們 可以說那是同一把火,但氧如何控制是同一批?而木柴燒完也無法回復,如何是同一把木柴?自然無同一把火這種事情。再來看轉世,死後肉體化為土,再來時已不 同肉體,不過大部分的人只認靈為同一個就是同一生命不同時間的轉世,但這樣的想法如前所述是有問題的。
拋開這樣的問題,假設靈同一就是同一生命的轉世,想像死後靈會如何?大部分的人都以為同一靈會一直在一起,但如果不會有這種情況呢?靈不再是同一靈,比如 死後靈依評價後的進化程度歸到他所進化的部分,而下一次再因緣和合時,因先前靈已溶入該進化程度的部分,因此再取出的靈無法百分之百是上一次的靈,比如說 只有六成部分是,這時新的生命感受到「前世」的記憶,因此說他是前世是A。
另一種情況是生命並未死亡,只是肉體敗壞,而其他身體仍支持著生命現象,因此靈未散去,這時為了再來磨綀、再來考試、再來補學分,靈又再度借用一個肉體「出生」於這個娑婆世界,當他還記得以前的事時,他說前世是A。

2013/11/04

陽明心學


讀教科書後,至今我仍記得很清楚,朱熹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及王陽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儒家到了宋明,出了大成者朱熹,如上述的以外在道理規範自己與大眾,認為這樣的極致可以達到美好的國度。到了現代發明了法律,為這樣想法的極致,用國家力 量來支持這種外在規範,讓人民知所進退。這樣外在力量的後果,如現在發生的黑心食品不斷爆發,貪污政爭不斷出現,殺人越貨不時有聞。
以前在讀到王陽明時,以為他是儒家佛教化的人物,最近這幾年的開悟,讓我了解其實是王陽明自心悟道的道理。心即理談的是心--意識型態的代表名詞,人所以 認識外在世界、評價自他的標準、自以為是的正義道理,故稱這心(意識型態)即是天理(自以為是的)。當人理解這樣的情況,進一步致良知--讓存在於自心深 處的良知、佛性、真理、道、、、等等各種可用來指稱的那個,能不再被矇蔽,能真正的表發出來,能成為自己行為的最佳指引。然後,知與行是並行的,不是知而 無行,或行卻無知。如此,人行無所憾,人行無所縛。

心眼的世界


人有肉眼,只能看到表面,而表象會騙人,因此看透內在極為重要。
內在如何看透?除了時間證明,就要用理念來驗證。
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談心即理,即是用心理層面的高度,來理解認識這個世界。
心眼,即是用最高層次的意識型態,來檢試事物的內涵,來認識事物本質的內在。
用心眼來看世界,相對於用肉眼來看世界,是有天淵之別。

2013/11/03

成敗的時間觀


大部分的人都會以成敗來論英雄,而成敗的定論主要是以各人的價值觀來判定。
另外一種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是時間。在此一刻似乎是失敗的,而拉長至十倍、百倍、千倍的時間,人們就較容易理解「成敗」的判定標準,就容易理解自以為是的成功,拉長到千倍時間來看是極失敗的。
「遠見」,不只指距離,更指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