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防治法 由於病原菌肉眼是看不到的,而且跟生理障害的癥狀很類似,所以光從病狀來判斷其實是相當困難的。
不過如果把病株或病葉放在潮濕的環境幾天,就會在病斑上或者是被害部位產生出孢子,對於判斷病害的種類是有相當的幫助。
葉上的病斑長黴:
主要發生在葉表或葉背,上下兩面會形成白色的粉狀物(白粉病);或者是圓形、橢圓形病斑,形成的有色粉狀(黑銹、赤銹、褐銹病等),或先端變褐色,形成灰色粉病(灰色黴病),也或者是黑色的粉狀物(煤污病)。
防治方法:煤污病要施用速滅松或二氯松,可以優先防治蚜蟲、介殼蟲;白粉病就要用免賴得、大生、蓋普丹、開路生等來加以防治。
只有病斑沒有長黴:
葉上的病斑不會長出黴等粉狀物,而是形成很多圓形、不正形的小黑點,基本上這類的病害大多是褐斑病、黑斑病、斑點病、葉枯病等斑點性病害。
防治方法:可以用銨乃浦等大生系列的藥劑來加以防治。
花或花蕾上出現異狀:
花或花蕾上着生黴狀物或者是呈現出腐爛現象的話,是因為花腐菌核病、灰黴病所引起的。
防治方法:可以用免賴得、多保淨、大生等藥劑來加以防治。
植株全體或新稍捲縮:
如果只有新稍部分的葉片捲縮的話,就有可能是吸汁性昆蟲所引起的,但是由吸汁性昆蟲所引起的葉片捲縮跟毒素病所引起的捲縮不一樣,如果是整個植株都是呈現出皺縮或是捲縮成麻花狀,更或者是嵌紋狀的話,那就是毒素病。
防治方法:這種病毒很難防治,但是一旦發病就會來不及了,所以一旦發現有病害,就應該把病株和病葉除掉。
葉片異常肥大:
葉片異常肥大或隆起呈現不正型,表面着生白色粉狀物,為餅病的病狀;常見於茶花、牡鵑。
防治方法:冬季用石灰硫磺合劑40倍液,而春季可以用銅水合劑500倍稀釋液來加以防治。
枝、幹上生出瘤狀物:
這種瘤狀物,基本上是病原菌從植株傷口侵入而形成的,俗稱瘤病。
防治方法:可以用大生來加以防治。
枝條出現膨大現象:
枝條的一部份膨大,從枝條的前稍長出許多小枝條,叢生似掃帚;由於枝條異常生長而簇生,因為非常明顯所以被稱之為簇葉病。
防治方法:當出現這種病徵時,應該儘速將病株砍除。
根或是接近地面處有絲狀物:
根部腐敗,被害根的表面有白色或暗紫色的菌絲纏繞(紋羽病)。
防治方法:把根部附近的土壤挖出,砍除腐敗的根部後,再塗五氯硝苯在健康的根部上。
有關「病蟲害」的問答篇【1】
A:這種徵兆是典型的黑黴病病徵,通常黑黴真菌是因蚜蟲分泌的蜜露而滋生出來的,因此出現黑黴病的植株一般也有蚜蟲的問題。黑黴病會干擾葉片光和作用的進行,同時還會阻塞氣孔。
一旦發生之後,就要馬上用溫肥皂水將葉片上的黑黴病清理乾淨,然後再清理蚜重。
A:葉片、花朵、莖或盆上會出現一層灰黴,主要是因為澆水過度和頻繁噴霧所引起的,滯留在植物表面的水分,一旦通風不良,就很容易成為真菌滋生的最好環境。
處理方式為,將生病部位切除,同時改善澆水量、噴霧次數,並增進空氣的流通。
A:這種現象稱為幼苗倒伏,是因真菌感染而引起的,一旦發現播種箱內的幼苗發生這種情況,就要趕緊摘除罹病株,並噴灑殺蟲劑,以免感染繼續蔓延。
一般而言,造成倒伏現在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未經消毒的土壤來播種,除了應使用乾淨的介質外,發芽後也要實施間拔,以免幼苗過度擁擠,而增加感染的可能。
A:葉片和莖表面出現白色粉狀物是白粉病的徵兆,通常是因過度澆水和通風不良而引起的。
宜將病葉迅速摘除,並對全株噴灑殺蟲劑。
A:根腐病是非常嚴重的病害,會使植株出現葉片黃化捲曲、全株萎凋的現象。如果將植株從土挖起,則不難發現腐爛變黑的根部,以及過濕的土壤。澆水過度是發生根腐病的最主要原因。
植株一旦罹患根腐病,如果嚴重的話,就只有丟棄一途;如果情況尚有挽回的餘地,就可以小心清洗根部,將土壤沖刷乾淨,同時把腐爛不為切除,萎凋的葉片亦一併摘除,然後重新重在更新盆土的盆內,減少澆水,只需維持濕潤即可,帶植株恢復生長跡象時,再以正常的澆水方法來管理。
A:葉片出現鑲嵌斑紋是毒素病的典型病徵,通常是因為害蟲的吸取而將病毒傳播至植株身上。植株一旦感染毒素病,不僅葉片出現徵兆,同時生長也會嚴重受阻。
由於毒素病無藥可治,一旦發現就只能連同盆子一起丟棄,以免繼續蔓延感染;同時處理完畢之後,手也必需清理乾淨,才能接觸其他植物,否則恐怕您都會成為病毒的傳播媒介。
A:葉片出現斑點的原因很多,一般最為常見的是因細菌或真菌感染而引起的葉斑病,在這過度澆水、通風不良以及光線不足的情況下最容易發生。
一旦葉片出現這種病徵,就邀摘除病葉,同時減少澆水,改善通風和光線等環境條件。
A:這種常見的植物害蟲應該是介殼蟲,牠們的體型極小,通常都是等到數量很多時才會被發現。介殼蟲大多群聚在葉片背面的主脈附近,不久葉片表面就會開始出現危害的徵兆。
介殼蟲吸取植物汁液,使植株變的衰弱不堪,同時葉片也會嚴重變形。最容易感染介殼蟲的植物包括蕨類、棕櫚類、秋海棠、長春藤等等。
介殼蟲的表面有一層結實的保護殼,因此十分不容易消滅。如果數量不太多的話,可以用刷子或牙籤將牠們清理乾淨;如果數量非常多,就必需噴灑馬拉松等化學藥劑,但蕨類、多肉植物則不宜噴藥,因為很容易造成藥害。
有關「病蟲害」的問答篇【2】
A:蚜蟲是相當常見的害蟲,而且數量驚人,群聚在新芽和葉片上吸取汁液,而使植株生長受阻。此外,蚜蟲還會傳播病毒,其分泌的蜜露更會引起黴菌的滋生。有些蚜蟲甚至會傷害根部,而使植株枯萎。
蚜蟲危害時,可以用肥皂水或馬拉松、除蟲菊精來噴灑葉片。
A:蟎類一般稱為紅蜘蛛,十分微小,幾乎無法察覺牠們的存在,直到葉片表面出現黃色斑點才會發現牠們。紅蜘蛛喜躲藏於葉片背面吸取汁液,在炎熱而乾燥的環境下最常危害植物,嚴重的話會使整片葉子黃化脫落。
蟎類的消滅同樣可以使用馬拉松,但預防勝於治療,記得經常對植物葉片的背面進行噴霧,以維持高的相對濕度,蟎類就無法滋生。
A:粉介殼蟲與介殼蟲十分類似,但牠們的表面卻多了一層白色蠟質。牠們通常停留在莖和葉的表面吸取植物汁液,導致葉片黃化脫落;同時由於粉介殼蟲也會分泌蜜露,而使黴菌大量產生繁殖。
處理感染粉介殼蟲的植株,宜將嚴重感染的葉片摘除,然後噴灑馬拉松,特別是葉片的背面以及葉腋、葉片叢生處,這些都是牠們喜歡藏匿的部位。
A:毛毛蟲是許多漂亮蝴蝶或蛾類的幼蟲,由於其食量驚人,常會造成葉片的嚴重損害,因此必需適度控制,只要用鑷子或手來清除即可,盡量避免用藥。
A:螞蟻本身不會傷害植物,但牠們的出現通常意味有蚜蟲的存在,因此只要將蚜蟲清理乾淨,螞蟻就會馬上搬家。
有時,螞蟻還會在花盆內築窩,牠們同常識從盆底的洞孔鑽入的,如果繁衍過盛,很可能會影響根部的生長。為了欲防治這種現象,換盆時要在盆底洞孔內先墊上一層紗窗布或防蟲網,再鋪瓦片,如此就可以防止螞蟻進入盆內。
A:薊馬是小型的昆蟲,喜歡在葉片背面生長與繁殖,感染的葉片通常會出現條狀痕跡,並使植物生長嚴重受阻、變形,尤其在溫暖而乾燥的氣候下危害最烈。此外,薊馬的紅色排泄物含有真菌,往往會使植物的感染更為嚴重。
A:一些蛾類、甲蟲或蠅類會將卵產在植物的葉片上,卵孵化成幼蟲後,即會穿透葉肉組織,吸取植物汁液,而使葉片表面出現隧道狀的網路。這種現象在菊花的葉片內最為常見,一般將其稱為潛葉蟲。
由於潛葉蟲藏匿在葉肉組織內,因此噴灑藥物是無法消滅的,唯一的解決之道便是摘除所有已遭感染的葉片。
A:蛞蝓和蝸牛都是夜行性的害蟲,非常不容易發現,同時也很難對付。其中以蛞蝓的破壞力最大,往往會將葉片或花芽吃的精光,而對植物造成莫大傷害。不過可 以利用啤酒來誘殺牠們,或是適量灑佈聚乙醛和麥糠混成的粒狀化學藥劑,在花盆底下、庭院角落放置2至5粒,以做為誘殺劑。
植物生理問題
澆水過多或太少
澆水過量是很常見的問題,足以讓植株致命;澆水不足的危險比較少,不過兩者訊號相當類似,因為吸收水分不足,植株都會垂靡或枯萎。
如果持續過量澆水,原本已經濕潤的培養土又不斷加入水分,空氣就會無法到達根部,會導致根部停止生長,根部稀少或甚至是沒有,植物就會無法吸收水分以維持生長,而開始萎靡最後死亡;如果要預防澆水過量,最好在培養土乾燥時才澆水,而下次乾燥時再添加水分,隨時保持土壤稍微濕潤,不過切忌完全濕潤。
如果植株澆水不足,培養土中很明顯的缺水,甚至沒有水,而由培養土的收縮造成根團和花盆間相當大的空隙;而一般的培養土,土壤的表面更會結成硬塊,甚至龜裂。
澆水適當與否的徵兆:
●水分過多 ●水分不足
葉片尖端和邊緣開始褐變 葉片出現褐色的細小斑點
下方的葉片開始黃化脫落 收長期間的葉片出現褐變
有些植物的葉和莖變膨鬆 有些植物的葉和莖變萎縮
葉片出現黑色的腐爛部分 所有葉片部分會黃化掉光
導致葉和莖開始逐漸腐爛 盆土硬結成塊
導致葉片開始褐化便脫落 新芽枯化掉落
葉片出現像紙質般的斑點 下方葉片乾枯掉落
新發的新葉柔軟且顏色淡 造成莖、業萎凋
盆土表面出現苔類或黴菌 導致植株的花朵很快凋謝
溫度變化
當溫度超過8度c~10度c,可能會出現葉片掉落的情況。
盡量保持差不多的溫度,只有在夜晚溫度稍微下降;要避免相反情況發生,白天涼爽而夜晚溫暖,除了偏好溫暖環境的植株之外,所有植株最好保持在低溫,夜晚則移到沒有開暖氣的房間。
在酷暑時期,盡量降低植株周圍的溫度並且要增加濕氣。
風口
植物一般不適合放在風口,例如纖細的蕨類會因此變黑、草葉芋和蝦蟆秋海棠會萎靡、而變葉木則會落葉等,所以要避免將植株放在風口或打開的窗戶。
強烈日照
有些植物的葉片偏好在部分陰影下生長,如果暴露在強烈的直接日照下,很容易造成脫水褐斑。
還有些植物能夠承受直接日照卻無法習慣突然的直接日照,突然暴露在陽光下容易遭到灼傷,最好是逐漸增加光線強度,讓植物得以適應。
光線不足
假如植物沒有接受足夠的光線,通常會造成生長遲緩,開花植物不會開花而且花苞掉落,斑葉植物會變成均勻的綠色。
要確保所有的植株接受到足夠的光線,最好定期轉動植株,或者將它們置於有反射表面投射光源的位置。
冷水斑
非洲堇、大岩桐以及其它苦苣苔等植物如果澆淋冷水或水分聚集在葉片上,葉片會出現淺色斑痕。
記得使用溫水澆水,而且澆水時不要淋到葉片。
濕度不對
低濕度可能造成葉尖和葉緣變褐,這現象在薄葉植物尤其明顯,例如孔雀竹芋、掛蘭和多種蕨類。
定期澆水或將植株置於佈滿濕卵石的水盤上,可以增加濕度。
灌木與攀緣植物的繁殖法 播種繁殖的方法很簡單,但是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培育出適花年齡的植物,而且不適用在雜交和栽培品種植物的繁殖,因為播種育成的子代會產生變異;不過播種繁殖是培育一年生攀緣植物的唯一方法,也是繁殖草本攀緣植物最簡單的方法。
有很多種的扦插繁殖方法可以用於繁殖植物,方法多半都相當的簡單,而且具有子代和親代完全相同的優點,所以適用於繁殖栽培品種、雜交品種和芽條變異品種。
種子可以是用購買的或從自家花園理的植物上採集,但是雌雄異株的植物必須雌雄混植才能產生種子;有些種子必須預先處理才能播種成功,例如牡丹等種皮堅硬植物,必須事先在種皮劃出刻痕或者是以砂紙將種皮磨薄,使得種子能夠吸收發芽所需的水分,而有一些如雞錦兒、小冠花等的種皮堅硬者,則需要先在冷水或溫水中浸泡數小時再行播種。
許多的溫帶植物都需要經過一段低溫期才能發芽,這個過程可以藉由秋播於露天苗床中,或將種子混以潮濕蛭石並儲存於溫度設定在0.5~-1度c的冰箱裡而達成;各種植物的低溫需求不盡相同,從某些落葉植物的6~8週、到有些松屬植物的短短3週不等,所以冷藏期間要經常檢查,發現發芽徵兆就要立即取出種子進行播種。
大多數耐寒植物的種子都適合秋播,不耐寒植物的種子則適合春播於玻璃溫室中,如果不知道所購買的種子適合哪種方式,請依照包裝袋上的指示播種栽植。
播種之前,請先在播種盆或淺盤裡裝滿播種專用培養土,並且以平板將土壤略微壓實,然後將種子撒佈於土表面,以篩過的播種培養土覆蓋適當的厚度,最後再以細孔澆壺從表面澆水;如果種子較細小,可以用乾燥的園藝用細沙加以混合,以便疏散而均勻的撒佈種子,播種後不用再覆蓋培養土。
種子發芽後應該適當噴灑殺菌劑,以降低發生灰黴病(葡萄孢菌)和其他真菌性病害的風險。
實生苗成長至可以移植的大小時(至少長出二片葉子),小心的將幼苗從播種盤中取出,移植到內填培養土的假植盤(分散疏植)或花盆中;將實生苗置於光線充足到定根為止。
在苗木成長至可以種植於戶外環境之前,應該逐步使其適應戶外溫度(健化),若幼苗在能夠移植到戶外之前,其根部即已充滿花盆,則應換盆移植到較大的花盆中。
將種子置於對摺紙張的內凹面,輕敲紙張,使種子撒佈於播種培養土上,以篩過的培養土覆蓋種子到適當的深度,然後澆水、加上標示,並且依照種子發芽所需要的溫度條件,將其置於低溫栽培床或者是繁殖裝置中。
當實生苗發育到可以移植的大小時,就可以從中挑選健壯的幼苗來進行移植,但要特別注意當拿取幼苗時,只可以碰觸到葉片;然後將實生苗疏開,移植到裝了培養土的假植盤或是個別花盆中,在幼苗還沒完全定根前,要避免陽光直接的曝曬。
軟木插適合用於繁殖許多種(主要為落葉性)灌木和攀緣植物,這種扦插法的插穗取自春天快速成長的新枝末稍,可以迅速發根,但是如果缺乏適當的栽培條件,插穗會迅速枯萎腐爛;剪取插穗最好在清晨時分進行,從柔軟的單出新枝上採收,然後放入不透明塑膠袋中保持濕度,接著再進行準備與扦插工作。
完成扦插後,要給予充足的水分並且施用殺菌劑,然後放在網室或繁殖裝置中,或以手持式噴水器定期噴水保濕,使插穗周圍保持約18~21度c的溫度與高濕狀態,同時每週噴灑1次殺菌劑。
幾乎所有適用軟木插繁殖的植物都適用綠木插。
這類插穗可以在生長速度趨緩的春末時節由生機旺盛的略硬枝條上取得,扦插前的處理方式與軟插木相同,但若是先沾取一些發根劑再插到培養土中,發根效果將會更好;若是插穗長於8~10公分,可以將柔軟的枝稍切掉並且摘除下層葉片。
綠木插也可以保留踵部,踵部切口應要保持平整乾淨。
很多常綠性灌木和部分落葉性灌木都適合以半硬木插繁殖。
這類插穗取自盛夏至夏末、乃至早秋的當年生枝條,這時候枝條的基部已經硬化,但枝稍仍保持柔軟,能提供輕微的抗拒力,承受得起以手指彎折的力量。
從母株的莖節(葉片著生點)上方剪取一段枝條,採下主莖上的側枝並且逐一剪成10~15公分長之插穗;剪掉每一根插穗柔軟的的枝稍,並去除最下方的2對葉子,切口應與莖條平行。
在插穗上削一道傷口,然後在基部位置沾上發根劑、促進發根,將插穗插入填妥扦插專用培養土的育苗盤或個別花盆,移送至繁殖裝置或低溫栽培床,待插穗根系發達時,再移植到較大的花盆中,使插穗在各自的花盆中健化、成長,靜待其發欲至可以移植於戶外的程度。
槌形扦插的插穗取自於盛夏至夏末之間的枝條,屬於另一種類型的半硬木插。
這種插穗的基部保留了一段截自去年生枝條的槌形木段,由於老木比較不容易腐爛,一般來說適用於繁殖莖條中空或含髓質的灌木;備妥花盆或設有底部加溫裝置的繁殖箱,填滿扦插專用培養土或顆粒係的碎樹皮,或以等比例的泥炭土和珍珠石或粗砂混合而成的栽培介質,然後從母株上挑選健壯的枝枒截成插穗,插入培養土中,使插穗保持葉片互不接觸的間距,因為重疊的葉片是腐朽真菌的溫床。
將插穗埋妥,並以殺菌劑水溶液充分澆灌,然後移放至低溫栽培床或底部溫度設為21度c的繁殖裝置中,使培養土保持適當的濕潤;如果有底部加溫裝置的話,插穗應該再來春就可以發根,而如果沒有加溫裝置,就必須經過一整個生長季才能長出發達的根系,而且發根以後的秋季仍尚未完全定根。
低溫栽培床一般來說應該要保持密閉,但如果是氣候和暖的冬日要打開通風,春末秋初的話,就要逐步開放空氣進入低溫栽培床,使扦插苗健化,同時開始每二週澆水1次;插穗需要充足的光線,但要避免日光直射,等根系發育良好時,將幼苗分別移植於花盆或是列植於露地,等充分長成後在定植於最終種植地點。
硬木插適用於許多常綠和落葉灌木以及攀緣植物的繁殖。
這類的插穗要在秋至初冬之間,由去年長出、已經呈木質化狀態的成熟莖條上採取;剪下一段鉛筆粗的枝條,從去年生和當年生枝段的交會點剪斷,將剪斷枝條截成 15公分長的小段,前端在芽點上方剪平,尾端在芽點下方剪成斜角,如果是常綠性灌木的插穗,那前端的切口就要在葉片的上方,尾端的切口要在葉片的下方;摘 除莖條下端2/3部位的所有葉片,如果剩餘的葉片很大,就在剪半,然後將插穗末端沾上發根劑。
壓條法為植物繁殖方法之一,它的特色在於利用未切離母株的莖條養成苗株。
壓條繁殖有許多的變化,其中,以迂迴壓條法和簡易壓條法最為簡單,許多落葉和常綠灌木如臘瓣花、卡彭特木、桃葉珊瑚等可以用簡易壓條法來進行繁殖,很多攀緣植物則具有自行壓條繁殖的能力,只要藤莖觸及土表面就會發根長出小苗。
實施壓條以前,必須提前約12個月利用秋季或春季修剪母株的近地低枝,促進母株萌發更多新枝,第二年開始翻耕準備實施壓條的土地,使土壤保持鬆軟的狀態,並添加粗砂和腐殖質改良黏重土。
將幼株從母株上切離移植到盆中或是戶外前,要先檢查發根情況是否良好;如果發根的情況不好,就要讓幼株在原地多停留一個生長季,讓根系有足夠的時間發育完全。
攀緣植物的壓條方式跟灌木大致相同,但通常不必進行預備性的修剪即可產生適合壓條的強健枝條,紫藤等生性強健的植物,不用使用發根激素就可以發根。
迂迴壓條法可以從同一跟藤莖上培養出許多顆新植株。(見上中圖迂迴壓條法)
有些灌木,如小花七葉樹和漆樹屬植物,以及攀緣植物如藤茄,適合採用根插法來進行繁殖。
休眠中的幼小灌木可以整株拔起,讓土壤和根系分離,不過這個方法並不適用灌木和攀緣植物,這個時候可以在植物基部的適當距離之外小心的挖掘一個30~60公分寬的洞穴,讓植物的根部可以露出,挑選粗細約0.5~1公分的枝條,從接近主根的地方切斷,置於潮濕的布袋或塑膠袋中保存;進行根插法前,先清洗表面的泥土並去除鬚根和側根,頭端切平、尾端切成斜角,以確保插穗不會上下顛倒,插穗至少要5~15公分長,插床越冷、根條越細,插穗就必須切的越長,然後為插穗塗上殺菌劑,插入裝了培養土的花盆中,水平切口端要朝上;發根容易的灌木可以直接扦插在露地鬆軟的土壤中,比較不易發根的攀緣植物和灌木就要扦插於事先準備好的花盆中。
一直到新芽長出以前,必須對苗床充分供水,但要注意澆水過度會使插穗腐爛,特別是天氣寒冷的時候;然後將花盆放在低溫栽培床、冷涼溫室或是繁殖裝置中,露地扦插的插穗將在10週內發根,放在低溫栽培床或溫室內的插穗則是8週內可以發根,如果放在18~24度c的繁殖裝置中,新芽在4~6週內就會冒出。
如果扦插苗成長迅速,只要等到新苗的根系發育良好就可以移到盆中,生長慢的扦插苗可以在原地留置12個月,但要每二週施用1次液肥。
踵狀插也是一種扦插繁殖法,它的插穗可以取自嫩枝、半成熟或成熟莖條。
這種扦插法的優點是插穗保有較高濃度的天然生長激素,可以促進植物快速發根。
踵狀插的插穗可以由嫩枝、半成熟或成熟莖條取得,它的特色是在插穗基部保留一小條較老莖段的「踵部」;踵部含有濃度比較高的天然激素,有助於促進發根。
從當年生的枝條上採取一根強健的側枝,採枝時要在側枝基部保留老木上的踵部,用銳利的刀子修掉踵部多餘的末稍,然後插入培養土中就可以了。
關於作物的營養素 由人類栽培的植物,我們稱之為「作物」,作物吸收無機養份為營養來源,再利用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生產人類所需之糧食。
作物生育的必需元素主要有十六種,及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等九種大量必需元素,及鐵、錳、銅、鋅、硼、鉬、氯七種微量必需元素。其中碳、氫、氧可自大氣及水中獲得,比較不虞匱之,而氯可由自來水中獲得,因此一般在家庭水耕方面不予討論。
元素依照在作物體內的移動情形可分成兩類,第一類是缺乏症狀容易發生在老葉者,如氮、磷、鉀、鎂、鋅等,這類元素在作物體內是非常容易移動的,可自老葉轉運到幼葉。
第二類是缺乏症狀主要發生在新葉者,如鈣、錳、鐵、硫、硼、銅及鉬等,這類元素在植物體內不易或很少移動,一旦養份被吸收之後,就不易向其他組織移動,因此,缺乏症狀常發生於生育旺盛的部位。
醱酵速度 | 樹葉種類 | 腐葉土(落葉堆肥) |
醱酵快(3~4個月),葉片過於柔軟。 | 落葉闊葉樹:梅、柳、楓、槭。 | ★ 醱酵快,可於短期之內完成。 ★ 對土壤的物理性改善效果小。 ★ 分解之後流失較快。 |
醱酵(4~5個月),葉片比較堅硬。 | 落葉闊葉樹:櫸、栗、桃、葡萄、雀榕、欖仁。 | ★ 醱酵快,完成早。 ★ 完成的堆肥纖維成分高,物理改良效果好。 ★ 分解後流失的速度不快不慢。 |
葉片硬,醱酵速度較慢(約6個月)。 | 常綠闊葉樹:山茶、橡膠樹、桂花、榕樹、茄苳。 | ★ 葉表面有革質,微生物不易分解,醱酵較慢。 ★ 將葉片切開、弄碎,比較能促進醱酵。 ★ 完成之後是良質堆肥,能長久保存。 |
醱酵慢(1年左右),未完全成熟前使用對植物有害。 | 常綠針葉樹或落葉闊葉樹:松、杉、檜、櫻、柿、銀杏。 | ★ 含有妨害微生物生長物質,不容易醱酵。 ★ 4~5個月未完熟的話,會出現危害植物生長的物質。 ★ 1年以上的堆積、醱酵、完全堆肥化後,有害物質已經分解。 |
葫蘆科南瓜屬蔓姓一年生草本植物,雌雄異花,6~7月綻放大型的黃花;在未成熟時收成,可用來蒸、煮、炸、滷湯、醃漬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